「倦鳥返鄉築巢深耕,散發咖啡香」 詹明崇 這是漂鳥小農詹明崇對自己多年回鄉的心歷路程,他的咖啡夢,不僅成就了個人,也為知本樂山開啟新的未來。

22歲從軍中退伍後,到台北和大哥學建築,他有7、8年蓋鐵皮屋的經驗和技術,直到30歲才決定返鄉種田。他說,小時候,經常跟父母親到田裡,當時沒有特別感覺,沒想到無形中和土地建立感情,不忍心看到田荒廢,於是決定返鄉種田;一方面回家陪父母親。「種咖啡」,他說服父親,要找出特色作物,農業才有前途,且要和在地資源融入,於是他自創「台東樂山溫泉咖啡」品牌。

 

深耕咖啡。擺脫傳統

其實回鄉之初,詹明崇接手父親留下的薑園,也種植檳榔、梅子等作物,無奈利潤有限,於是,詹明崇才開始找尋適合的替代作物,他分析著樂山的土壤、氣候、雨量等環境因素,想著或許轉型休閒農業,也是可行的。

偶然在網路上查到資料,得知日據時代知本樂山曾是日本人種植咖啡的地方,開啟了詹明崇新的人生方向。為了說服父母親,詹明崇帶著雙親實地走訪雲林古坑,了解咖啡休閒農業發展,經過數次溝通,終於獲得父母親支持。

「要走出傳統農業困境,種植特色作物,結合地方資源,才能永續發展。」詹明崇初生之犢不畏虎,一口氣就買了3500株的咖啡苗,並且捨棄慣性農法,只是單純想著「就讓它自然生長,不噴曬農藥、不施化學肥料」。

然而,轉型期閒,詹明崇面臨無收入的窘境,咖啡得三年後才能採收,詹明崇四處觀摩,向前輩們請益,得知咖啡樹下可以種植蔬菜,不但能增加收入,還能為土地涵養水份,抑制雜草,於是,「樂山咖啡園」除了咖啡,也有了山蘇、山芹菜、過貓等蔬菜。

漂鳥。返鄉築巢 傳承學子

走進「樂山咖啡園」,詹明崇正與一群年輕學子在園裡忙碌著,他們正在為咖啡園鋪上一層防水布,預計做噴灌設施。在農忙之餘,詹崇明將咖啡園提供給台東專科學校,作為學生實習研究的場所,親自指導學生們,如何防水、如何做噴灌設施、施肥、修枝等,還不時以幽默口聞與學生們笑鬧,像個大哥般親切,詹明崇說:「農業人才斷層,要吸引有心從農的年輕學子,就得毫無保留地將技術傳給他們,這樣才能留住人才。」

剛種植咖啡之初,詹明崇遇到了相當多的困難,幸好重返校園後,獲得學校、老師們協助,如今有機會,詹明崇說:「也該是自己回饋的時候。」

 

服務。開創延伸產品 增加農友收入

詹明崇闖出溫泉咖啡名聲後,也帶起了知本樂山上十六位老農夫轉型種咖啡,面積達二十公頃左右,成立了台東第一間以產銷班經營模式的公司,這時的詹明崇成了咖啡班第七班產銷班班長,也代表著這溫泉咖啡的未來,不再只是詹明崇個人的事。

詹明崇開始學著與農政單位溝通、填寫申請書、幫忙農友銷售,甚至還開發了延伸性商品,以咖啡豆果皮,注入台東深層海水,製成了深層海水咖啡醋,只要配點醬油,便可拌入菜中,口感清涼爽口,這便又是增加農友收入的一項新商品。

原來40歲的詹明崇,咖啡產銷班最「肖年」農夫,他笑著說:「這完全是服務,是我該做的。」


回饋。社區藍圖 為長者盡心力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成功。」這兩年詹明崇在四十年的老家旁,蓋了一間教室,平時除了當成產銷班開會場地,這也是他另一個夢想的起點。

詹明崇認為社區未來發展很重要,尤其是年老人口愈來愈多,怎麼讓老人家能生活得安定,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未來的社區發展藍圖,在詹明崇的腦子裡不停地轉著,他想著除了咖啡園作為樂山觀光據點,還可以闢一塊地,讓老人家來種蔬菜,讓旅人可以品嚐最新的當地食材;可以當導覽志工,為旅人們介紹樂山的歷史、生態。

詹明崇說:「社區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標,凝結力會變好,人與人之間會更親近,再者,長輩們有一份固定收入,也不會覺得自己老了沒用。」

 

引用:台東網路農場-農戶達人

2013年「十大神農選拔」名單出爐 台東縣詹明崇獲選「十大神農」 2013年「十大神農選拔」活動得獎神農名單已經出爐!台東縣由詹明崇獲選,農委會將擇期舉行頒獎典禮,表揚得獎的10位神農及12位模範農民,以表彰渠等其對產銷技術革新及農業與農村永續發展的具體貢獻。
台東縣的詹明崇利用知本地區休閒旅遊特色,結合有機農業,建立「台東樂山溫泉咖啡」有機品牌,營造在地特色,創造農村亮點,因而獲獎,沒有辜負親友們的期待。
詹明崇喜歡品嚐咖啡,在7年「農業轉型」,把知本藥山區近3甲的生薑園變成咖啡園,成為今天知本地區的咖啡達人,打響樂山咖啡園名號。他說,因為在知本土生土長,所以熱愛這片土地,也考量山坡地水土保持的重要,因此一步一步的努力,慢慢把兩甲多的薑園轉型成咖啡園,因為用心與努力,許多問題一一迎刃而解,至今每年已經生產超過3千公斤產量。除了積極參與每個行銷農特產品的活動,詹明崇也投入大筆包裝設計的預算,讓藥山咖啡也可以成為伴手禮。
農委會表示,這次參選農民來自農、林、漁、牧各產業,經由鄉鎮、縣市、區域逐級評選推薦22位農民,再由農委會延聘專家學者組成全國評選委員會,秉持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選出10位神農及12位模範農民。

引用:佛光山人間通訊社

黃雪綾結婚後隨著丈夫搬到臺東,開始農人新生活
黃雪綾解釋咖啡樹栽下後,不會立即在隔年就能商業化生產,一般要等6年。而2007年,農場裡的咖啡樹開始大出,到了2010年時,咖啡產量正式進入盛產階段,卻偏偏在這準備迎接豐收帶來的豐厚成果的時候,面臨到產量過多而銷售不出去的問題,庫存的成本壓力加上農場人手不足的問題,使原本還在服務業工作的她,決定辭掉工作回到農場分擔丈夫的辛勞。

 

盛產,卻銷售不出去,是因當時農場的咖啡生豆以交予盤商為主,來自古坑或其他縣市的盤商是她們依賴的銷售管道。但隨著其他縣市的咖啡產量已足夠滿足盤商的需求,漸漸地盤商們再也沒來過。也曾經有遠自臺北下來的咖啡店家向她們採購咖啡,企圖拓展臺灣精品豆的消費市場,但也因那時消費者對於單價較進口豆高出數倍的本土咖啡豆接受度不高,幾回交易之後,也不了了之。

 

但是咖啡樹每年仍會繼續結出大量的果實,銷售問題勢必要解決。她們決定推出自己的品牌,開啟自產自銷之路,在2011年積極尋求資源與補助,開始自己來從事初級加工、自己處理包裝,並先在臺東縣農會設立的「臺東網路農場」平台上架販售,由縣農會協助她們處理物流、金流與客服等事項。也在這一年,夫妻兩積極地往外拓展市場,黃雪綾回想就從那時開始,可說是幾乎每個月都要出去跑展售,尤其是每年固定舉辦的國際食品展更是不敢也不願缺席。出一趟遠門,所費不貲,夫妻兩是能省則省找親友借住歇腳,而所幸這幾年開始,縣政府有補助參加國際型展售的攤位租金,因此負擔有減輕了一些。

 

因為有與其他老農組成咖啡產銷班,才能集眾人之力添購烘焙咖啡豆的機器,但老農們並無意願學習烘豆技術,因此寄望年輕一輩的黃雪綾夫妻能學得技術為他們生產的生豆做初級加工。黃雪綾說除了透過臺東專科學校、農改場等相關單位學習之外,也因常跑展售場而有相互交流的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她強調接觸市場才能知道市場現在的口味是什麼,農場就要跟著調整與學習。如現在市場開始偏好蜜處理與日曬豆,原本只做水洗豆的她們,也開始試著推出費工但風味更佳的蜜處理豆。

 

農場栽種的咖啡豆屬鐵比卡品種,特性是不耐咖啡銹病、不好照顧,也因植株高大易受颱風吹倒。去年因尼伯特颱風侵襲倒伏大半,因而農場有大半面積開始改栽種波旁品種。目前農場已取得有機認證,黃雪綾說明因咖啡樹栽種的地方不適合用除草劑,而且施灑過化肥的咖啡豆,對於味覺敏感的消費者來說,常常一飲就能察覺出味道的不對勁。因此,在重視消費者的嗜口性下,她們更堅持友善種植。

 

農場目前以自產自銷為主,不過因縣政府會舉辦通路媒合的活動,諸如連鎖飲料店與一些餐飲店也與她們接洽採購烘焙好的豆子。黃雪綾有感而發地說,「做出好成績、有好的品質與拿得出檢驗的認證證明,大家都會樂意幫忙,而要做到現在的成果,不管是每年的自主檢驗,或是自我的檢核、倉儲與生產的管理等等面向,都要戰戰競競地做好。」

 

引用:青年農民輔導平台

做好準備,做出好成績,才能拓展通路-黃雪綾

原生家庭在高雄的黃雪綾,結婚後隨著丈夫繞過半個臺灣,搬到位於臺東知本的夫家生活。雖然丈夫這邊的家族以種植薑為主,但她的丈夫則在2004年時到雲林古坑買下一批咖啡樹苗,自此開始投入咖啡種植。

 

黃雪綾結婚後隨著丈夫搬到臺東,開始農人新生活
黃雪綾解釋咖啡樹栽下後,不會立即在隔年就能商業化生產,一般要等6年。而2007年,農場裡的咖啡樹開始大出,到了2010年時,咖啡產量正式進入盛產階段,卻偏偏在這準備迎接豐收帶來的豐厚成果的時候,面臨到產量過多而銷售不出去的問題,庫存的成本壓力加上農場人手不足的問題,使原本還在服務業工作的她,決定辭掉工作回到農場分擔丈夫的辛勞。

盛產,卻銷售不出去,是因當時農場的咖啡生豆以交予盤商為主,來自古坑或其他縣市的盤商是她們依賴的銷售管道。但隨著其他縣市的咖啡產量已足夠滿足盤商的需求,漸漸地盤商們再也沒來過。也曾經有遠自臺北下來的咖啡店家向她們採購咖啡,企圖拓展臺灣精品豆的消費市場,但也因那時消費者對於單價較進口豆高出數倍的本土咖啡豆接受度不高,幾回交易之後,也不了了之。

但是咖啡樹每年仍會繼續結出大量的果實,銷售問題勢必要解決。她們決定推出自己的品牌,開啟自產自銷之路,在2011年積極尋求資源與補助,開始自己來從事初級加工、自己處理包裝,並先在臺東縣農會設立的「臺東網路農場」平台上架販售,由縣農會協助她們處理物流、金流與客服等事項。也在這一年,夫妻兩積極地往外拓展市場,黃雪綾回想就從那時開始,可說是幾乎每個月都要出去跑展售,尤其是每年固定舉辦的國際食品展更是不敢也不願缺席。出一趟遠門,所費不貲,夫妻兩是能省則省找親友借住歇腳,而所幸這幾年開始,縣政府有補助參加國際型展售的攤位租金,因此負擔有減輕了一些。

因為有與其他老農組成咖啡產銷班,才能集眾人之力添購烘焙咖啡豆的機器,但老農們並無意願學習烘豆技術,因此寄望年輕一輩的黃雪綾夫妻能學得技術為他們生產的生豆做初級加工。黃雪綾說除了透過臺東專科學校、農改場等相關單位學習之外,也因常跑展售場而有相互交流的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她強調接觸市場才能知道市場現在的口味是什麼,農場就要跟著調整與學習。如現在市場開始偏好蜜處理與日曬豆,原本只做水洗豆的她們,也開始試著推出費工但風味更佳的蜜處理豆。

農場栽種的咖啡豆屬鐵比卡品種,特性是不耐咖啡銹病、不好照顧,也因植株高大易受颱風吹倒。去年因尼伯特颱風侵襲倒伏大半,因而農場有大半面積開始改栽種波旁品種。目前農場已取得有機認證,黃雪綾說明因咖啡樹栽種的地方不適合用除草劑,而且施灑過化肥的咖啡豆,對於味覺敏感的消費者來說,常常一飲就能察覺出味道的不對勁。因此,在重視消費者的嗜口性下,她們更堅持友善種植。

農場目前以自產自銷為主,不過因縣政府會舉辦通路媒合的活動,諸如連鎖飲料店與一些餐飲店也與她們接洽採購烘焙好的豆子。黃雪綾有感而發地說,「做出好成績、有好的品質與拿得出檢驗的認證證明,大家都會樂意幫忙,而要做到現在的成果,不管是每年的自主檢驗,或是自我的檢核、倉儲與生產的管理等等面向,都要戰戰競競地做好。」

引用:青年農民輔導平台

做好準備,做出好成績,才能拓展通路-黃雪綾

原生家庭在高雄的黃雪綾,結婚後隨著丈夫繞過半個臺灣,搬到位於臺東知本的夫家生活。雖然丈夫這邊的家族以種植薑為主,但她的丈夫則在2004年時到雲林古坑買下一批咖啡樹苗,自此開始投入咖啡種植。

客服表單 歡迎使用線上表單跟我們聯絡 !
若未能及時回覆訊息,可直接撥打電話給我們, 樂山咖啡期待能為您服務 。

體驗活動報名

載入中…

表單傳送成功!